发布日期:2024-09-14 浏览次数:
央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 “以往长城修缮保护更多的是将其当作一座建筑,会考虑其完整的形态。现在,需要更多将长城作为遗址看待。我们开展长城研究性修缮一方面是想探讨遗址形态的长城应当如何保护,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科参与到长城保护与研究中来,在修缮过程中不断探索长城保护的技术理念与方法。”在北京延庆区大庄科乡,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及其团队正对大庄科段长城进行着现场调研工作。
大庄科段长城,与八达岭段长城同属“内长城”,地势较险要,较好地保留了长城的真实面貌。
2021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长城研究性保护项目,大庄科段长城成为首批试点之一,汤羽扬正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其所在的战略合作机构——由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建筑大学于2020年联合设立的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成为执行该项目的重要力量。
“与以往工作不同的是,项目在启动之初便形成了多学科协同模式,考古、测绘、材料、结构、植物等多学科研究团队共同在现场推进工作。”以考古发掘为开端,遗产保护、结构、材料、植物、水环境、测绘、数字化等多学科的加入,为汤羽扬带来了十足的底气。
北京未名文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保山负责开发使用的文物数字化与健康管理系统,既能记录考古发掘、设计、施工等进展,又可浏览长城保护员的日常巡检记录。“项目相关人员即使不能每天都到现场,也可以通过我们这个系统平台,了解项目进度。”刘保山熟练地操作手机小程序,将刚刚拍摄到的施工现场照片上传到后台。“除了供内部人员使用之外,我们还开发了手机小程序,向公众发布一部分长城保护的实时信息,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城保护的重要意义。”
北京的明代砖石质长城历经几百年自然气候和人为活动因素影响,很多段墙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面临着严峻挑战,形变和残损程度及发展趋势是长城保护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长城进行形变、残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评估长城墙体的损坏程度,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监测数据还可以用于分析长城损坏的原因和规律,预测病害发展趋势,从而制定预防性的保护措施。”汤羽扬介绍,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联合城市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在长城形变监测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提取和处理长城本体及沿线环境的永久性散射体,实现毫米级形变的高精度监测;利用北斗卫星的高精度定位,实现了对长城重要监测点位的位移和形变监测。
基于上述技术,汤羽扬与其团队在怀柔和昌平构建了4个基准点+8个监测点。其中昌平地区的监测点集成了北斗、加速度、小型气象站、5G通讯、视频监测系统,实现了多模态的融合监测。
长城墙体坍塌、风化后的碎砖和灰渣,是当渣土清理掉还是保留?这在长城保护领域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而在大庄科项目中,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熊炜强调“零渣土”的理念,坚持将长城上的碎砖和灰渣就地“消化”,作为原地面的保护层继续使用。
“你看,像这些表面的覆土,按照一般的长城修缮办法都会被清理掉,而现在我们从遗址保护的角度选择保留或‘废物’再利用。”顺着熊炜的手指,记者看到一小堆砖石土混合的堆积物。“长城上的每一块砖石都是文物,即便碎成了渣,依然带有文物信息。我们现在脚踩的碎砖、灰渣都已经400多岁了,这儿才是它们的家!”熊炜感叹道。
在短短3年时间里,项目取得了多项进展,一条长城古遗址研究性保护的创新路径越来越清晰。
在汤羽扬看来,长城预防性保护是未来长城保护工作的重点,需要科技和人的密切结合。“没有人肯定是不行的,光靠机器长城是保护不了的。机器能够辅助我们对长城的病害有更多的认知,但是长城能真正安全矗立,还需要人的主导。”汤羽扬表示。(记者 王进文 阮修星 实习记者 沈晨阳 朱羽熙)
大庄科段长城,与八达岭段长城同属“内长城”,地势也较险要,较好地保留了长城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