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9-14 浏览次数:
走进位于首钢园区的2024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区,最为亮眼的就是各种医疗机器人,它们涵盖了疾病诊断、手术、康复的全流程:有的能直接“解放”医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疾病诊断与识别;有的能像专业医生一样开展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预后;有的可协助开展远程手术,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这些智能产品让医疗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在造福患者的同时,也昭示着我国医工结合发展的加速度。
骨科手术需要力量与精细技艺相结合。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方面,北京积水潭医院已探索了多年。本届服贸会上,该院带来一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可帮助医生精准“拿捏”骨关节置换。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台手术机器人由主机、机械臂系统、示踪器、探针等装置组成。手术开始前,机器人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膝关节形态“量身定制”一套手术方案。
据介绍,膝关节置换手术需要将患者本体的股骨、胫骨进行部分切除,再将关节假体置入。手术过程中,骨头切多少、从什么角度切,都需要精准把控。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十分依赖医生经验,而手术机器人在膝关节手术中可自动给出切除角度,如果首次切骨不到位,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二次切骨,调整假体植入角度,提高手术精度,从而获得更优的手术效果并延长植入物寿命。依托这套系统,积水潭医院已实现了一机多适应症覆盖,累计完成各类骨科手术500余例,持续造福患者。
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骨科手术机器人ROPA,也吸引了不少围观者,这是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它拥有一颗“数智大脑”,通过10万余张影像、5万余病例的训练,能像真人医生一样做手术。北京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介绍,在手术前,依据患者CT,ROPA能够快速给出一套个性化的三维手术方案。
同时,ROPA所搭载的精准光学定位如同“数智眼”,可实时监测并追踪患者术中的变化,帮医生突破传统手术的视野局限和操作盲区。“数智手”则具备智能随动技术,实现手术精度亚毫米级别突破。“传统手术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而这款机器人可将手术时间缩短至半小时左右,同时有效降低出血,助力患者更好地康复。”张逸凌表示,借助这款机器人,年轻医生经过培训也能达到专家级的手术效果,可帮助基层医院大幅提升手术能力。
在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区,还有不少医院带来了辅助疾病诊断和评估的机器人以及大模型产品,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拥有精准“洞察力”,不仅可以解放医生人力,还能在互动中准确研判病情,成为医生诊疗的高效助手。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展台,首款应用于卒中临床神经功能评估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机器NeuroDocAI人正在“工作”。“请微笑一下”“请使劲儿眨眼”“请您跟随机械臂向左看”“请您描述屏幕上的句子”……参观者只要坐在机器人面前,配合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机器人就能快速诊断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这个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急诊室。”研发团队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介绍,传统医疗模式中,急诊医生在接诊卒中患者时,往往会因为一般性的问诊、查体等操作耽误处置时间。同时,由于每位医生的经验等存在差异,也可能导致对疾病的判断出现误差,“机器人学习更快、知识掌握更准确均衡,且不会疲劳,因此我们研发出这款机器人急诊医生助理,帮助医生完成部分工作。”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款机器人融合了先进的感知和交互技术,可以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测,用于卒中严重程度评估的NIHSS量表全流程自动评分准确率达95%,面瘫、肢体肌力评分一致性方面也达到资深专业医生的水平。在后期康复过程中,它也能随时对患者开展评估,并及时向医生反馈康复效果。王拥军介绍,这款机器人预计于2025年完成所有研发工作,并进行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申请流程,未来有望应用于医院、康养中心、养老社区等场景。
在心血管突发事件中,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带来的新型无液氮原子磁力计心磁图仪,就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一大“神器”。它可以在无辐射、无创伤且与患者无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探测心脏发出的磁场信号,对心血管疾病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例如精准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快速诊断冠脉微循环障碍等,并有望成为无创心血管影像检查的有效补充。
据安贞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心磁图仪基于心肌细胞微弱电活动产生的极弱磁场实现功能性成像,灵敏度超越心电1000倍,只需90秒便可通过心磁成像快速检测心血管疾病,且对患者无任何施加物理场,患者也无需脱衣。这款设备可有效应用于大规模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快速筛查工作。
智能设备和机器人也在为手术室里的医患安全保驾护航。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展区,一款婴幼儿气道管理3D打印与混合现实5G融合网络远程会诊系统,可帮助医生大幅降低手术麻醉插管时对婴幼儿气道的损伤。据介绍,这套装置可搭载于救护车,也可以推广到基层医院,一旦遇到婴幼儿气管插管困难,通过系统还可直接联动北京儿童医院专家,在保证婴幼儿气道管理安全的同时,助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许多手术都涉及到麻醉,在麻醉插管时需要选择适合喉咙粗细的插管装置,婴幼儿气道比较狭窄,稍不注意就会损伤孩子娇嫩的气道。”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依靠这套装置,医生可以在术前对孩子的气道进行建模,根据气道的实际情况选择粗细合适的管道,之后在喉镜引导下为孩子实施麻醉插管,“这款装置有报警功能,如果遇到插管困难,系统可通过其所搭载的5G三网融合技术直接联系北京儿童医院专家寻求远程帮助。”
在放射类科室,如何减少放射性元素对医生的辐射伤害,也是医学界在持续探索的事情。钇[90Y]选择性内照射治疗是一种治疗肝癌病患的创新技术,通过选择性血管内注射手段将带有短距辐射的钇[90Y]微球注入肝动脉进行精准杀癌。过去,内照射治疗需要医生穿上厚重的铅衣为患者进行操作。本次服贸会上,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带来了一款数智化钇[90Y]精准内照射机器人治疗系统,有望将医生从辐射暴露风险中解放出来。
这款机器人由医生操作端和执行端两部分组成。其中执行端包括一只机械臂和影像系统,可自动完成葡萄糖水、造影剂和放射药物的灌注操作,并让医生实时看到药物和患者的情况。操作端包括一个注射器形状的给药装置,搭载了传感器,可实时显示药物进到人体中所受到的阻力,帮助医生高效安全地完成注射。借助孪生远程操控系统,医生身处隔离室外即可为患者精准实施钇90微球注射,同时免于额外高剂量辐射的暴露危害。
在本届服贸会上,健康卫生服务板块传递出浓浓的科技感,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健康管理、早期筛查、疾病诊断、康复护理、患者教育等各环节,推动传统医疗模式的变革,也显示出我国医疗领域科研创新的硬实力。